享新聞
文教育樂

「中華文物學會」參訪台中市交流 獲「景薰樓」林振廷夫婦熱情接待

(焦點時報/記者鄒志中報導)  為透過文物的收藏,傳承中華文化,賦予文物嶄新的趣味,呈現前所未有的創意風采;「中華文物學會」張富荃理事長與台灣中部藝文團體的交流互動,2023年7月21日特別安排至台中參訪行程,強化與藝文團體的互動量能,提升並促進整體會務發展,一行二十餘人到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95號(95至尊),東方帝國七期巿政特區最高樓層豪宅,受到台中市政顧問、「景薰樓國際藝術拍賣公司」總裁林振廷、陳碧真夫婦熱情接待,期間欣賞中國當代蜚聲國際的藝術家徐悲鴻、林風眠、趙無極、廖繼春、吳作人、吳冠中、李可染,以及徐悲鴻的德國老師康普及吳作人的比利時老師巴斯天,李可染的法國老師…等中國前輩畫家們在歐洲的藝術大師逾百年的作品,現場互動良好、交流熱絡!

「中華文物學會」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的開放性藝術文物收藏組織。1978年由政治大學張壽平教授,結合文博界及收藏界同好張添根、郭良蕙、陳昌蔚、李葉霜、張心白……等,發起籌組「中華文物學會」;1979年「中華文物學會」正式成立,是內政部登記之學術社團,主要活動包含展覽、講座、研習課程、文物藝術考察、文化交流、會員服務等,並以推廣中華文化為職志。

「中華文物學會」張富荃理事長指出,以復興中華文化,倡導中華文物之鑑藏及研究為宗旨的「中華文物學會」,是由政大張壽平教授等多位藏家同好,共同發起創辦。以推廣中華文化為職志,大力提升台灣的文物收藏、鑑賞、交流與研究。「中華文物學會」將肩負承先啟後的重任,並以『任重道遠,勇於承擔』自勉。張富荃說,疫情漸緩,世界各國國門陸續開放,「中華文物學會」第十六屆的理監事也增加了多位的生力軍,老枝加新幹,相信在這樣氛圍下,國內外的各項學術文化交流更加熱絡,必定會有一番不同的新氣象。未來將秉持初心,在前輩深耕的基礎上,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持續努力,共同迎向中華文物學術交流的美好藍海!

「中華文物學會」見證了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篳路藍縷的經濟發展進程,也體現了台灣創造「經濟奇蹟」後社會對藝術文化的重視,從而引領了台灣藝術文物收藏的熱絡風氣及台灣藝術文物市場的蓬勃,「中華文物學會」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組織最健全、陣容最整齊之藝術收藏團體。「中華文物學會」除了會務活動的發展,對海峽兩岸藝術文化及文博、收藏界的交流與推展不遺餘力,並帶動台灣人文素養的提升,持續以具時代性的視野承先啟後,締寫新的里程碑!

「中華文物學會」除持續傳統任務的推動外,希望能進一步將台灣民間的文物收藏帶到大陸或海外地區展覽的可能性。今後,「中華文物學會」將以「公平、公開」為原則,合情、合理、合法,取之於斯、用之於斯全力推動會務。當然,還需要更多喜愛中國文物藝術的朋友多多參與,「中華文物學會」將以最大的努力,更專業的學習環境,讓更多的人,不再畏懼學習的苦悶與挫折。

「珍貴的中國文物到了台灣,如果沒有充分、完全被研究及推廣,那就是辜負了中華文化!」霧峰林家日治時期,被尊稱為「台灣產業經營之父」林烈堂一脈的嫡孫、台中市政顧問、「景薰樓國際藝術拍賣公司」總裁林振廷指出,文化藝術是無價的珍寶,收藏文物更係其表達對文物的熱愛,而在不斷收藏之旅,發現更多的靈感來源,成就更精彩的作品。

「科技不斷地要進步,越進步越有價值;藝術是越古老越有價值,而當兩者結合起來,真的是所向無敵…」林振廷表示,拍賣公司對文物藝術品收藏的風向有巨大的引導力,但他發現拍賣公司過於跟從市場引領的「價值」;簡單來說,就是什麼之前賣得貴了就賣什麼,水墨就拍張大千,現當代就拍草間彌生、奈良美智。林振廷說他並不排斥這些,只是覺得拍賣人應該更好的發揮自身引導力,讓市場看到收藏中華文物和藝術的潛力,讓藏家在拍場裡找到真正可以與之共鳴的收藏品。

林振廷指出,藝術收藏,追求的就是一種感動,不一定貴才有感動。一旦物件進入收藏,經常把玩在手,研究欣賞,必然產生濃厚感情,就像養寵物,日子久了,一定有感情,藝術收藏有如談戀愛,怦然心動,是關鍵動機,因為喜歡才會出手,一旦進入收藏體系,就會孳生感情,出脫也要有很大勇氣。

「景薰樓」係霧峰林家頂厝一樓的群名,陽春三月,淑景薰風,仕紳名流出席雅宴,或是族內決策議事,均聚會於此,樓內外熙和景象,映射出霧峰林家溫厚的歷史光影。林振廷夫婦優游於「景薰樓」藝術堂廡中,更以此紹承家族的輝煌。林振廷表示,中華文化歷史中的繪畫、雕塑和各類別的藝術相關作品向他訴說著無盡的故事,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獨特的藝術品,展現著創作者的智慧和創意。買賣古董的「水很深」,眉角也很多,因為大部分金額都很高;另外最大的問題在,市場贋品多,充斥假貨,就算是真貨,可能被修復過,品質也不見得好。

從愛好古物到收藏古物,再將藏品公諸同好、與公眾分享,林振廷希望能做到傳承傳統藝術的目的;這些文化遺產中的紋飾、色彩和形式成為設計的靈感來源,古老的圖案和花紋中蘊含著豐富的意義和象徵,學會了解識讀它們,並將其運用到設計中。這些元素給予創作作品獨特的特色和深度,超越單純視覺效果。

新聞來源:焦點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