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新聞
副頭條生活

臺北市兒少保護主題展覽活動 療癒與共鳴之旅

近年來,每有兒虐新聞出現,無不牽引著民眾的情緒,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年全國兒少保護通報案件增加幅度約為5%,其中65%的案件是發生在家內;另以本市兒少保護通報數據顯示,110年及111年分別為3,239件及3,374件,增加幅度為4%,其中75%的案件發生在家內。為強化民眾對兒少保護議題的關心與重視,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委託6家民間團體(「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台灣世界展望會、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中華民國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共同辦理兒少保護主題展覽活動《樂樂不見了,聆聽受傷的童年—兒少保護與創傷復元》,此次展覽時間為112年9月13日至9月24日於臺北市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147、149號展間辦理。112年9月13日辦理開幕記者會。當天特別邀請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姚淑文局長、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劉淑瓊教授及臺北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劉惠青主任共襄盛舉。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姚淑文局長於致詞時肯定公私部門協力合作促成這次展覽,並特別呼籲大眾:每個人都曾經是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創傷經驗,提醒市民朋友重視兒少的安全與福祉,共同守護兒少健康快樂成長。

臺灣大學社工系劉淑瓊教授表示:在美國,兒虐議題被視為「國恥」(Nation’s Shame),因為兒童往往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國家及大眾更應該擔任守護者的角色;本次展覽具有價值與意義,可以讓民眾關注這個議題。有些人用一生療育受創的童年,希望透過大眾思維的覺醒,變成用童年療育一生。

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劉惠青主任則分享:自己在兒童心智科時常遇到有特殊身心議題的兒少,因家長對這類症狀的不瞭解,或是缺乏外界的協助與資源,而發生不當對待事件。希望可以藉由這次展覽,喚醒大眾對此議題的重視,減少兒虐事件發生。

本次《樂樂不見了,聆聽受傷的童年—兒少保護與創傷復元》展覽於112年9月13日至112年9月24日於臺北市萬華區剝皮寮歷史街區147及149號展間展出,分為動、靜態展覽,展區以「聽.說故事」為主軸,讓觀展民眾除了可以現場閱讀三則個案故事,並以貼紙投票,或透過小紙條書寫與故事中的個案回饋及鼓勵;其次亦規劃「時光療癒間」及「寫一封信給未來的自己」等展區,觀展民眾可以在現場透過未來信以及摺紙飛機等操作,體驗感受將自己也有一些不愉快或不舒服的感受與經驗,讓它飛走。

經過為期11天的展覽,共有3,333人次前來觀展、寫下155封未來信,許願牆掛滿無數架色彩繽紛的的祝福紙飛機,象徵共同守護兒少的力量,期間有16則網路平面及2則網路影音報導,其中知名網路作家海苔熊亦於其臉書分享觀後感想回饋:「透過坐下來寫ACE量表、折一隻紙飛機、寫信給未來的自己等,一個又一個的沉澱儀式,在造訪的過程中,每一次的停頓,都是覺察的開始。讓我們這個匆忙、倉促、注意力只有5秒鐘的社群時代當中,可以停下來好好回顧那些被遺忘的童年。」(摘自海苔熊FB)。展覽雖然落幕,但社會大眾守護兒少的熱度,將持續不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