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俊璋/綜合報導
臺大留美、外商經理人出身、授課經驗豐富的可蕾兒(Clare老師),以「做中學」的企業內訓精神,和記憶效果顯著的「情境式」角度,為企業職場人先後出版了兩本叫好又叫座的商用英文書,這次更是殫精竭慮將她講授多年的心得整理出這本獨特的商英工具書-「世界500強企業都在用的職場英文—1,000組商務英文慣用語&詞彙&片語」,甫出版即獲得企業界廣泛好評。
對於為上班族提升英語文實力這件事,一直保有高度熱情和興趣、同時具備強烈學習動機的Clare老師,向來以「分享式教學和高務實教材創作」聞名。這本一如武林祕笈般厚達527頁的不藏私商用英文工具書,深度和廣度兼具,收錄了總近五千組的必背、必學辦公室英文用語。
該書以井然有序的七大章節—慣用語篇&詞彙篇&動詞篇&動詞篇&名詞篇&形容詞篇&副詞和介系詞篇&片語篇逐一呈現,並採用高效率的「聯想式」學習法,以相似講法、相反說法、與衍生用法等三項次功能,把切合商業情境和辦公室生活的詳盡例句,深入淺出地生動展現在讀者眼前,為白領族帶來事半功倍的學習功效。
曾擔任美商眼力健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新加坡商巴黎菸草公司總經理的謝偉熿指出,非英語母語出身的國人在「口說英語」要達到一定水準遠比寫英文難多了,透過活用Clare 這本「系統化」與「實用化」的新書必能有效率地提升商英書寫的能力,正確地使用商務單字或片語,絕對有助於提高升生活英語的會話能力。他建議把此書當成辦公桌上隨時可用的工具書,對於書寫商英文件必能更迅速地找到適合的字詞例句。
博士博數位人力資源公司董事長曾仁泰也強調,國內的英語教育強調背單字和文法,商用英文則重視各種應用情境,兩者間總有些難以跨越的障礙,尤其日常英文會話裡,存在著約定成俗卻難以用文法解釋的習慣用語讓人困惑。這本書令人驚艷的居然以「慣用語」破題,接著是職場新人該知道的詞彙篇,如此安排極為實用。整本工具書如同英文字典、按照字母順序編輯,讀者方便檢索,快速查詢到所需要的用字與例句。
均弘企管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家妤在推薦序中寫道,醫學院畢業的她年輕時在美妝業外商公司,對於化妝品成分及肌膚生理有勝過他人的優勢;但是,出國開會的「閒聊時刻」就是惡夢來臨。天南地北沒有固定主題的聊天,再加上老外的習慣用語及諺語,當時的尷尬處境歷歷在目。她最感興趣的是第一章「大企業商務往來常用的慣用語」及第二章的「進入企業必知的職場詞彙」。不論有無出國念書,這些正是職場新鮮人踏入第一家外商公司最需要的章節。
Clare老師回想起,臺大畢業剛就業的頭幾年間,常跟不少外籍、不諳中文的華裔或所謂海歸派的老闆、同事和客戶等共事。面對那些操著半中半英文的工作夥伴,她總對他們習慣掛在口中,或發在電郵裡的商務慣用語、詞彙、片語和單字,第一時間產生「有聽沒有懂」的烏龍狀況。這種存在於教室和產業界的巨大落差,會讓缺乏在英語系環境求學,及就算留學過卻也非主修商科的上班族,體認到自卑感和挫敗感。
當時她個人的解決之道是把聽不懂或看不懂之處,以土法鍊鋼的精神,偷偷記下來後,回家再查閱、學習。那時候常浮現「若我手邊有一本在編纂上是有系統的、在主題上是通用的、在內容上是廣泛的、易翻閱又可輕鬆記誦的高效率商用辦公室英文工具書,那該有多棒!」的想法。
如此強烈的動機,自此盤旋在她腦海裡二十餘載。就算從上班族轉型成商英講師後,依舊無法在坊間尋覓到夢想中的寶典。每當受邀到各大單位授課時,常想舉一反三跟在座學員分享相關教材時,往往受限於上課時程和講義篇幅,覺得力不從心、無法暢所欲言。對於那些有同樣需求和學習盲點的企業學員而言,殊為可惜。
在出版了兩本書籍、兩齣影片課程後,Clare老師三年前起,毅然決定要把該想法落實,投資了一千多個日子。從設定編寫和歸納的模式開始,蒐集了超過4,000 組重要而常見的商英元素,並逐一替其撰寫商用情境例句。過程中不免遇到創作瓶頸,卻從未想過放棄。因為她知道正有為數不少的企業員工,還在默默等待一本可以提供神救援的工具書,來協助他們克服不得不一邊辦公、一邊補強商英力的窘境。
此外,該書還有兩大特色 : 附贈十回與職場英文相關的填空選擇題,只要做完線上測驗就能知道是否完全吸收書中內容、掌握自身學習效果。第二個免費下載「Youtor APP」聽音檔,(內含VRP虛擬點讀筆)掃描書中QR Code,立即聽美籍老師錄製的音檔,多聽幾遍留在長期記憶中,就能自動記起來。
如果您是一位感受到英語學習效率不彰的上班族,不論是受聘在華人區私營組織、商英程度總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已久、或一路飽受學習效率不彰的痛點和盲點之苦的白領工作者,Clare老師的新書《世界500強企業都在用的職場英文:1,000 組商務英文慣用語&詞彙&片語》,必定能為您在職涯上的階段性表現,打造出突破性的助益。
臉書粉絲專頁:請搜尋「可蕾兒商英教室」https://www.facebook.com/clarebizenglishclassroom
資料來源:新頭條